編者按:在北洋園校區1895大樓前,踞坐著一對威武的石獅,與“實事求是”校訓石正對相望。無獨有偶,在老校區北圖書館前,也有一對石獅。這兩對石獅有著怎樣的淵源?新石獅有著怎樣的內涵?又凝結著天大校友怎樣的母校情結?今天,請隨我們繼續聆聽新校區文化景觀的故事。閩南石獅 威儀北洋老校區北圖書館門前,踞坐著一對儀態憨睿、神威內含的石獅,二十年多年來歷經滄桑,始終守衛著知識與理想。120年校慶前夕,北洋園新校區...
▎編者按他是科學家,他也是教育家。他是中國內燃機行業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但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天津大學校長。他就是高擎“科教興國”旗幟的先行者史紹熙,一個集學術才華與教育思想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秉承“雙嚴”治校方針,形成“教學”與“科研”兩個中心思想。提綜合性方向,走國際化道路。而在史紹熙之后接任天津大學校長的吳詠詩,提出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
編者按:58年前的今天,天津大學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引來萬名師生的關注與歡呼,這位來客就是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視察天津大學,并發表了對教育界有深遠影響的“三點指示”。在視察過程中,有一位“親歷者”參與了接待工作,對視察過程的事情留下了深刻記憶,以至于多年之后,仍然對毛主席的領袖氣質和親民形象難以忘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親歷者講述他接待毛主席的那些事。1958年8月13日,毛...
今天,是北洋大學知名教授馮熙敏誕辰130周年的日子。馮熙敏是誰?或許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曾聽過他的名字。但在大師們的眼中,他是“一代宗師,后輩楷模”,中科院學部委員、清華大學副校長說他“早年昆仲凌云榜,雛鳳聲清踵世科”,中科院院士周志宏說他“足為我輩北洋同學學習的楷模”。我們都知道,翰林,是科舉時代最清貴的學位。馮老“洋翰林”的稱呼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個同詹天佑,嚴復一樣的身份,有著怎樣的與眾不同?...
前幾天,暴雨襲城,水漫“津”山,北洋園校區因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未形成積水而在網絡走紅。同時,衛津路校區也因為精心設計和前輩們“空間再緊,不得填湖”的決定而未形成太多積水。那么,你可知道,衛津路校區為何會有如此眾多湖泊嗎?建校時,這些湖泊是個什么樣子呢?愛晚湖里的荷花和校園里的海棠又是從何而來呢?傳說中的師生過年分魚的場景是真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親歷者講述衛津路校區建校時的那些事。前 言1951年...
編者按:牛頓蘋果樹,因激發牛頓關于萬有引力的思考而聞名于世,更被視為科學探索精神的象征。在來到中國之前,牛頓蘋果樹曾被移植到劍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校。十多年前,天津大學曾為牛頓蘋果樹“扎根”中國做出了一番艱苦的努力。為什么移植牛頓蘋果樹?移植過程中有哪些故事?怎樣從英國遠隔萬里移植過來?今天,我們聽聽一位親歷者講述的關于牛頓蘋果樹“扎根”中國的往事。 牛頓蘋果樹“扎根”中國記2005年夏初,我剛到國際...
編者按:7月1日,我黨將迎來建黨九十五周年。天津大學是最早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高等院校,在高校的黨建歷程中向來走在先鋒位置。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地下黨就已經進入了北洋大學,并組織進步師生開展了一系列愛國民主運動。今天,就讓我們聽一位老黨員講述解放戰爭后期進步社團和共產黨員的故事。 印邦炎:永不褪色的記憶1946年,我在南京讀高中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我就讀于同濟大學,因為參加愛國民...